20230910卡稻農生態觀察 212

卡稻農

41,000元

每月盈餘5%資助
地球公民基金會

5,868坪

13人

88人

計算自2019年12月2日起至2025年10月24日止

我們來自哪裡?

西元1874年,日本軍艦乘風破浪來到了台灣屏東車城新街外海,征討牡丹社原住民
 
張家第六代子孫張文珍與妻子楊店仔,在小漁村開設米店「順興商號」,直到光緒年間設立恆春縣,才遷居古城北門外興建一廳五間瓦房。
 
民國106年6月,
恆春張家北門古厝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
【卡稻農商行】傳承自這個百年稻香世家。
 
 
台灣尾的百年稻香世家 從宇宙全景效應看見永續教育的意義
20201119內城新生活 張洧齊全家福 蘭陽博物館

為什麼我們來?

卡稻農是一家致力友善土地的生態旅遊公司,透過推廣SDGs特色遊程,玩轉五感,讓四季皆有新鮮事。

創辦人張洧齊夫妻是墾丁國家公園生態解說員、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期關注土地議題,移居宜蘭後,想當孩子跟土地的橋樑,因此選擇環境影響最小的友善耕作,以「自然農法復育生態棲地」,同時藉由體驗式遊程,滿足城市朋友對永續教育的需求,讓消費成為保護生態的力量。

我們的使命是陪伴大人小孩探索生態圈,期待一次次精彩旅行,縮短人與土地距離,改變這代人對待土地的方式。

我們家庭為何移居宜蘭? 我們這一代人對世界的定義,決定孩子的眼界。
20220625卡稻農淨水廠田區-秋收割稻體驗活動-羅東北成國小音樂班班遊 (251)

我們要做什麼?

這是一場溫和的社會運動。
結合關鍵戰略夥伴,推動新商業模式及產業升級,促使民眾改變行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面向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達到地球永續的目標。

為你的永續報告書尋找解方 釣魚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4-3.彩鷸寶寶

我們改變什麼?

經過三年,被化學資材傷害的農田正在復原。

生物多樣性增加到67種,自然農法僅佔台灣全部耕作面積的0.4%,如果我們為台灣增加1%耕地,不用經過自然生態保護區複雜的行政程序,也能夠保護數百種動物,其中有22種瀕危珍稀物種,214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友善耕作《來自農夫的「生態保護區」》上集 友善耕作《來自農夫的「生態保護區」》下集
20220625卡稻農淨水廠田區-秋收割稻體驗活動-羅東北成國小音樂班班遊 -漂漂河(22)

夢想卡稻農基地

夢想卡稻農基地是一個實踐與體驗永續的場域,位於蘭陽平原為了涵養水源刻意保護的原始林旁邊,這裡一直是水道系統的起點。

某一天,四歲的亮亮拿了一本繪本:「結繩遊戲」找爸爸,於是父子花了半年利用童軍繩在頹傾古厝中的兩顆血桐中間完成一條吊橋,後續又完成樹屋、披薩窯、為古厝蓋上屋頂…洧齊感覺實現小時夢想,期望有更多孩子能夠在這個基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基地介紹 與自然共存,農田動物園第241號動物
卡稻農農事體驗送穀子

自然農法田區

員山鄉位處蘭陽平原湧泉帶,
隨處可見埤塘、溝渠與潛藏地下伏流水,
成為蘭陽溪北二十幾萬人的寶貴水源。

2022年,
我們集中內城山邊一排延伸出去推動自然農法
遠離使用農藥的慣行田,
雖然土地貧瘠、
灌溉不便、
正因為一般農夫不願接手,
才孕育出的生態棲地與土地故事。

堅持自然農法的宜蘭小農 期待「水尾田」也能有好收成!
20220705卡稻農田區布置-劉波拍攝 (37)

我們創造什麼?

累計超過500人從食農教育遊程體驗到「食物生產的過程」。

50人加入卡稻農糧友,宅配新鮮的食材到家,給家人吃健康的食物。

擴大耕作超過2公頃的自然農法耕作面積,讓6個農夫加入自然農法耕作,更多生物有安全的棲息空間。

卡稻農式的生態復育 生活中總有一份期待,是留給嚮往美好的人們
深溝田區收割裝袋

創辦人

20210210內城新生活-媽媽背小雨傘去宜蘭粉鳥林看海

張雅琳。媽媽
客服經理,行政庶務

20211026家庭歷史-卡稻農深溝田區-深溝淨水廠-小雨傘玩2

小雨傘。弟弟
玩。學走路

20210723-鹽巖吃卡稻農米蛋捲-張洧齊拍攝

鹽鹽。姊姊
除草,撿螺

大湖田區-小農夫亮亮拿鋤頭

亮亮。哥哥
挖溝,照顧弟妹

20210307-亮亮出生-爸爸抱

張洧齊。爸爸
農夫,行銷

團隊

黃晨冬

黃晨冬

基地人員

玉山腳下布農族原住民
 
來自花蓮 就讀屏科大四 
是卡稻農的實習生
 
喜歡聽大自然的天籟
赤腳踩踏鬆軟土地
被健康舒服的太陽光照射
 
希望可以在卡稻農學到新事物
營運長陳一芸

陳一芸(阿一)

營運長

喜愛鄉下生活,
向大自然學習,
從中得到滋養,
回饋世界。

佳霖個人照縮小

江佳霖

營運助理

在地臺北三寶媽,
出現生命的轉折,
回到母親的家鄉:羅東,
帶著使命回到了原點,
尋找生命的寶藏與創造,
與土地親近、與自己更靠近!
李念修

李念修

講師基地實習生

從小吃著有機、無農藥的食物,放學後娛樂就是在田裡耕作、玩耍。
有120公頃的有機農田陪伴著我,在大自然中成長。
上了大學,我才深刻體會到:「環境即教育」,能吃上真正有機的食物,是多麼得來不易。
而能在一片淨土中度過童年,更是何其珍貴。
江容改
山貌變
一代佳人 如何今憔悴
我來到這裡,也希望能將這份純淨與美好延續下去。
振臂共護,留著佳人的容顏。
生存夢想,就讓我們攜手,共創未來。

陳坤村(村長)

村長

講師

八年前帶著孩子來到宜蘭的農村就學、定居,

陪孩子走讀上山下海的歷程,

累積了帶孩子認識大自然的經驗,

見證孩子需要在探索中成長,

每一次探險都是促進親子關係的美好時光!

期待將宜蘭的美好分享給更多願意親近自然的家庭。

JUMBO

JUMBO

講師

年資八年以上的的旅遊從業人員,

走過大大小小的人文自然景點,

回到宜蘭將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大家認識,

每個人都有合適自己生活旅行的步調,

放鬆尋找自己契合的活動方式。
期望與您一起發現宜蘭自然、生活、人文裡的美。

卡稻農合作夥伴-龔哲敬

龔哲敬

講師

守著常青 嘮著農用-山
佔著源頭 農法川流-水
踏著沃土 逆來順受-土

 

一家人 一片田
施行自然農法庇護生靈
無農藥化肥除草劑 手工撿螺

 

留下財團奪不走的土地人情
以切身實作抵禦農村凋零

 

互助換工 共享共生
為子孫討回土地的尊嚴
緊握漸消逝的人情味

蔡佾昇

蔡佾昇

講師

因為喜歡宜蘭的好空氣而搬來生活
因為喜歡宜蘭的緩步調而搬來生活
因為喜歡宜蘭的自然環境,而接觸到了卡稻農
 
在陽光和雨水的陪伴下
帶著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自然農法的田區中尋找
那些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吸引來居住的生物們
藉著我讓孩子喜歡上他們
並在未來能持續守護這些生物、這片土地
生態講師-張嘉宏

張嘉宏

生態教育講師

一個自然生態觀察者
因為著迷台灣原生種淡水魚
然後從棲地維護志工開始學習
進而成為牛屎鯽老師推廣
環境生態解說

楊芝萱

楊芝萱(羊咩咩)

講師

從高科技人士到成為熱愛環境教育的一員
 
站在環境教育的理念面對快節奏生活的人們,使其融入導覽解說、實際的體驗,讓人人從內在的童真走入外在大自然體驗的同時,釋放人們壓抑已久的負壓,發現自我的初心。
 
不同的體驗、不同的經歷,就會有不一樣的震盪,激發出靈性本質與內在智慧。
合作夥伴-許哲賓

許哲賓

優質契作小農

土生土長的宜蘭人,

自2013年起在宜蘭員山深溝村接手幾塊農田,

以友善農法耕作至今。

對於能吃到自己種的米飯,

總感到十分自豪。

面對千變萬化的世局當下,

希望能永遠堅守一寸土地,

為自己的飯碗努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