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筆記】每一個遊程,都像是一個自然送來的禮物,不確定、不完美,但真實而深刻。

20250415卡稻農釣魚遊程 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志工體驗 黃晟倫拍攝 19

這封信,是在天空坐落的一座積雨雲下寫的,我剛經歷一場雷陣雨,坐在窗邊,看著卡稻農那一池清澈的水,想起了你們和我共同關心的那件事──孩子、土地、與生命的教育。

你知道嗎?在卡稻農,有一群孩子正學著自己綁釣組,調整浮標、挑魚鉤、選餌料……甚至連釣竿都得自己來,吱吱喳喳的停不下來,他們在嬉戲中與自然對話。

這不是殘酷的殺戮,而是一悔悟的修復,移除外來種,是一種帶著歉意的行動──對生命的歉意,對錯誤的反省。

我們引導他們觀察台灣原生與外來入侵魚類,用釣魚、魚陷阱、甩網的方式,嘗試移除這些人為錯誤帶來的入侵者。

小小生態池裡,已經放入三十多顆原生的河,我們在等待牛屎鯽媽媽將魚卵寄託於河蚌體內,讓牠們彼此庇護、彼此依存,那是一幅自然本該如此的畫面,在台灣已經所剩無幾,健康的溝渠與埤塘被填平、水泥化、開發得面目全非,孩子們不再知道「魚」有多少種,不再知道泥土裡的水流能孕育什麼生靈,於是我們還給他們一段記憶──一個關於台灣田野、關於土地的記憶。

有一天,一個六歲的小男孩拿著兒童釣竿,在雨中釣了五十隻吳郭魚,笑得全身溼透也不肯放手。

還有一個孩子在雷公埤坐了三個小時,只釣到兩條小魚,覺得自己失敗透頂,結果一位老師輕輕一句話:「你只是還沒遇到對的方法。」我才發現,釣魚其實是人生的一課。

卡稻農請來了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的「牛屎鯽老師」,帶著孩子認識溪流、玩植物染、聽控土窯的故事。每一個遊程,都像是一個自然送來的禮物,不確定、不完美,但真實而深刻。

我想邀請你來看這一池水如何反映我們對土地的承諾;來聽一場魚與貝之間的生命合唱;來陪你的孩子一起學習什麼叫「負責」──對自然、對自己、對我們共同的未來。

我們的社會總是在講公平正義,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都感受到一種生存的危機,當自然界只剩優勢物種時,生態就會崩潰;當社會資源只給所謂的「優秀人才」,人心也會崩潰,謝謝你讀到這裡,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帶著孩子,來這片田野,拋出一根釣線──或許你不會釣到什麼,但你一定會釣到一些什麼。

願平安與溫柔常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