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來自農夫的「生態保護區」》下集

20220904宜蘭農田生態觀察遊程-壓縮版 (11)

「由大眾定義產品價值」的生產模式

理想總是美好,務農第二年,現實是:產量拉不上來,利潤不足以維持生計,原本一起的朋友放棄自然農法,改採比化學農藥更破壞環境的苦茶粕管理農務。

在宜蘭,一千多位農夫中,只有不到二十位投入自然農法,我們體認到,光有理念無法生存,也無法吸引更多人投入自然農法。

臺灣2022年通過有機驗證農地面積10,789公頃,其中友善耕作4,965公頃,總計15,754公頃,僅佔全臺農地1.4%,實際上更少。

臺灣農業政策:「高產量」、「低價位」,消費者視稻米為廉價農產品,市價一台斤米只需要台幣三十多塊,卡稻農無法仿效慣行農法取得大量耕作面積,且自然農法有人力單位生產面積的天花板,面臨產量太少,稻米沒有價格競爭力。

幸運的是,大眾對於生態保育已有基礎共識,且透過網路革命取得消費主導權,過去被迫與工業體系綑綁的農業,因為環境意識提升而鬆動,卡稻農選擇「由大眾定義產品價值」的生產模式,透過「以自然農法復育生態棲地」,以及「規劃食農教育遊程」,邀請大眾親自來到田區參與農事。

並且納入物種調查、採集紀錄、遊憩場域規劃、插秧、收割、米零食的配方、上架平台、工作報告等等,得到積極關切自然生態的族群認同。

  • 生態保育,可以修護傷痕累累的地球

自然界中,野生動植物相互依存,保持生物多樣性,環境機制決定其族群數量,就可以確保生態系統運作,全世界皆將「生態保育」列為重要環境措施,甚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計畫在2030年前將30%的地球表面列為生態保護區。 

設立保護區有用嗎?以海洋為例,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降低人為干擾來復育自然生態,保護棲地內的所有生物,而且當禁漁區的魚群數量恢復到充沛的程度之後,會擴散到外部的緩衝區,為漁業帶來增加的產量和獲益。

以菲律賓為例,阿波島在80年代成立海洋保護區,並設立 10% 禁漁區,使漁獲量提升 6 至 13 倍,這樣的成功效益,促使90年代後菲律賓大量成立海洋保護區。

澳洲大堡礁則是在海洋保護區當中設立 33% 禁漁區,在復育海洋生態後,使捕魚區中的目標魚種(鱸魚)漁獲量得以穩定,更造就多樣物種穩定成長。

相對之下,以國際通行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標準來計算的話,臺灣的海洋保護區只有 1.12%陸地也僅19.2%,範圍小得多,而且劃設保護區需要曠日廢時又複雜冗長的行政程序,遇到消極的主管單位,即使劃設也成效不彰,難敵土地開發商覬覦。

卡稻農透過友善耕作,號召小農擴大生產面積,擁有更多主動性來保育生態,同樣達到「生態保護區」的目的,且大眾的參與度更高,同時外溢效果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並提高產量。

今年4/9卡稻農最後一場插秧體驗活動,一隻屬於第二級保育類彩鷸爸爸,帶著三隻剛破殼而出的小彩鷸出來田間覓食,其中兩隻掉進灌溉溝渠,小腳丫在水裡划著。

早年彩鷸在台灣隨處可見,卻因築巢地點常遭農地整治,棲地品質降低,或誤觸防鳥網,或誤食浸泡農藥的稻穀種子喪命、加上不絕如履的獵捕使得族群快速減少,2017年被列為近危物種,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濒危或滅絕。

只要方向對了,生態保育可以修復傷痕累累的地球。

赤腳漫步卡稻農田區,感受土壤團粒性與通氣性,將身體的負電從腳底釋放出去,偶然撇見紅冠水雞在稻叢間築巢孵蛋,突然警覺的拉長脖子,隨即振翅飛快踏著水花揚長而去,我們微笑繞巢而過,不作打擾,前方白腹秧雞迎面而來,啄起一隻來不及逃走的澤蛙,隨即呱一聲吞入喉嚨。

不遠處日本時代保留至今的灌溉溝渠裡,各種台灣原生魚恣意悠游,我們在引水道左右加做兩壠土田埂當作生態廊道,也保留田間荒廢的果園,鳥類居高臨下佇立在果樹上搜尋鼠、蟲,吸引了黑翅鳶、紅尾伯勞、蟒蛇等肉食性動物棲息,見證農田棲地的形成。

來到這裡的人們臉上有久違的放鬆,是因為我們選擇對自己的友善,友善耕作,改變了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改寫地球的未來!

讓我們拭目以待,卡稻農在需求端掀起的新一波消費覺醒運動。

其他文章

友善耕作《來自農夫的「生態保護區」》上集

One thought on “友善耕作《來自農夫的「生態保護區」》下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