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歷史紋路的「順興商行」
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頭溝人張文珍在屏東車城開設米店「順興商行」,意外引發日清兩國的外交事件,事後張文珍將商行頂讓,清光緒年間,張文珍於縣城北門外興建一廳五間瓦厝隱居於恆春縣城北門外,並於西元2017年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取得法定文化資產身份,是台灣唯一的「恆春厝」,具有恆春在地特色的傳統建築。
都市開發中消失的歷史故事
民國103年1月9日屏東縣政府違法核定,由北大開發有限公司與數個土地開發公司交叉持股,成立恆春僑勇自辦市地重劃會,將古厝部份範圍劃入。
12月30日早上,突然一群人來到古厝,帶頭自稱副總經理陳建文,表明他們來查估古厝,將來補償將提存法院,張家人自己去提領,不領就收歸國庫,過年之後一定要拆除。
第十代張富宇與第十一代張洧齊連手擋拆抗爭,拒絕開發破壞文化資產,立刻向屏東縣文資所提報文化資產。
民國105年6月20日古厝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取得法定文化資產身份,相關文化景觀與生活機能如水井、門程、竹塹等皆不包括在內,且並未停止開發歷程。
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不義場址
民國106年9月27日遭到土地開發商違法強拆古厝附屬設施竹塹,並且當面告知欲進一步拆除古厝,3天後張洧齊一家搬離古厝。
民國111年6月,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將恆春張家古厝列為「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不義場址」。
傳承米食文化的「卡稻農」
民國108年12月,六世孫張洧齊在半個台灣之外的宜蘭員山設立米店,延續張文珍成立的:「順興商號」,改名為:[卡稻農商行」。遷不義場址。
夫妻初來乍到,在內城租了一間透天厝,與三名小小孩豢養赤腳踩泥的田,用雪山湧泉復育了魚蝦蟹鰻,摸索著務農的絕竅,第一年試耕的三分半田地只收成八百公斤濕穀,碾米廠的老闆笑稱:「這種產量不用宣傳也知道是自然農法。」,生活雖然簡單,他們在孩子的笑容中看到土地的價值,更堅定守護這一方好山好水,第二年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並與其他小農互相協助,分享資源,並且陸續開發米品,且升級配方,產品包括自然農法產出的白米、糙米、黑米、手指米果、喀滋米餅、米蛋捲、米穀粉等,要讓人吃得健康,也會不定期舉辦食農教育活動。
時空更迭,不變的稻香
過去三年賺到健康,也賺到孩子們的快樂童年,更賺到愜意的生活品質,其實,稻浪香郁、溝圳潺潺、廟裡吃會的喧嘩,在節氣裡往復編篡舞姿,輕盈豐盛,才是卡稻農想傳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