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第二個孩子鹽鹽小學第一天上課,六歲生日前他就滿心期待要去上學,每隔幾個禮拜就問我還剩下幾天,可以像他的哥哥那樣走進校園,分享學校的點點滴滴。
「可是如果你去上學,我就會很想念你,想要抱抱你怎麼辦?」:這個時候,爸爸就會露出傷心的表情說,「你可不可以不要去上學?」
「唉唷,好啦!我會很快就回家了~」:她翻了翻白眼,像個小大人一樣安慰著爸爸。
儘管前兩個禮拜每天被繁忙的公務折磨得疲憊不堪,禮拜一早上爸爸仍然準時六點半起床,洗了個澡,穿上那件帶給來力量的黑色T-shirt,開車帶著孩子出門上學,因為哥哥得到病毒性腸胃炎,所以車上只有他和我,爸爸十分珍惜每天這一段30分鐘專心陪伴孩子的特殊時光,不會被任何瑣事打擾。
「我好期待喔!」:孩子說。
「上學最期待的是什麼?」:爸爸問。
「當然是學習阿!」:孩子不假所思的回答,那份對於知識的熱切渴望,彷彿另一個面對未知的小小的我,令人觸動,果不其然,參加完迎新儀式,孩子朝著爸爸的方向揮揮手,燦爛的笑容像天邊太陽,然後隨著老師走入教室,消失在爸爸的視線中,獨留一人摘掉眼鏡,在觀禮台階上擦拭眼淚。
經歷過創業初期困難,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有過很多摸索,卡稻農在宜蘭逐漸站穩腳步,隨著各方謬讚紛沓,團隊的視角開始聚焦身邊的地方創生的團隊,他們的創意與能力令人望塵莫及,過去兩年,卡稻農以學習的心態走進果園、濕地、部落、魚場,在宜蘭、花蓮、台東之間流連往返,如同飢渴慕義的人,不管事農業、生態還是文化,我在現實與理想的折衝間,看見一種不放棄的實踐,這是台灣社會除了台積電的晶片與鼎泰豐的小籠包,另一種對成功的定義。
從1987年思想解禁開始,到1992年社區總體營造、再到近年的地方創生,整個社會的年輕一代不斷重新論述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由的社會風氣孕育一代人的無畏,從發現問題到總結經驗,然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試圖形成完整的循環,以無數次失敗打破讓上一代裹足不前的框架,嶄新的藍海市場,鋪陳下一個世代的商業模式。
如同我的父母怎麼也無法想像四十年後,我會來到宜蘭投入環境教育,而我又怎麼能夠想像四十年後,我的孩子會創造什麼樣的奇蹟!?無論他們面對的是什麼困難,我始終覺得謙卑與無畏,是他們揚起的那張乘風破浪的帆。
願我們都能夠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