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筆記】從土地到電腦,從稻田到雲端。

20250228卡稻農插秧遊程 (129)

風,從宜蘭的水源地吹過來,帶著潮濕的青草氣味。

最近看到一段商業雜誌的影片,內容討論chatGPT影響力,傳統GOOGLE式傳搜尋年蒸發超過6億次點擊!

年初,卡稻農感受過去熟悉的官方網站與社群媒體傳遞產品資訊的模式正在式微,我忽然意識到,卡稻農的辦公桌是一個「轉運站」──從土地到電腦,從稻田到雲端。

不用兩年,AI agent、N8N、Zapier要承擔繁瑣的行政,簽核、記錄、表單,一層層的文件與數字,像無形的水渠,把分散在各處的工作流程串聯起來。

一、當雲端遇見田埂

卡稻農夥伴有限的心力可以用在孩子的笑聲裡,用在一場雨後田埂的觀察課上,孕育一個環境教育可以扎根的土壤。

因為社會大眾需要的,不是商品。

還記得我在恆春擔任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解說員時,向一組大陸來的旅客介紹台灣僅存的清代古城,140年的恆春古城。

「我們在老家旁邊的地上隨便撿的破陶瓷都超過400年了,來這裡看140年的古城!?」:一位遊客說;正當我以為他自詡天朝上人要向蕞爾小島展示天恩浩蕩時,他卻期許我這輩文化人能夠努力:「因為沒有這140年孕育,怎麼會有未來的400年?」

就像卡稻農臉書粉絲頁的封面照片寫的:「50年後,如果地球還在,與其告訴他們什麼是永續,不如讓他們親眼見證。」

三、故事與秩序之間

卡稻農的體驗遊程,真正感動人的,是講師對土地的態度,把一株水草、一粒米的故事,講到孩子眼睛發亮,希望大家可以持續的推薦有興趣的朋友給卡稻農擔任講師,讓人與自然的故事持續下去。

這故事裡有科技的光,有保育的綠,有人的溫度,故事的結局是五十年後,如果地球還在,孩子記得宜蘭有一個卡稻農,陪伴他們與土地同行。

因為社會大眾需要的,是「持續的關係」,也許是一袋米加上一場課,也許是一張會員卡連接起四季的遊程,所有願意友善對待土地的人集合成社群:「改變這個世代對待土地的方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