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的腳踏車依循一貫傳承,哥哥長大後就由妹妹接手,妹妹長大後就由小弟接手,無論如何,都讓每個人有台自己的腳踏車。
爸爸幫小雨傘把輔助輪修理好了之後,三兄妹有空就會自己號召起來,騎著腳踏車去社區裡到處亂逛,哥哥會帶著手電筒、妹妹會帶著娃娃、小弟會帶著自己用樹枝做的劍(插在腰間),一繞就是好幾個小時,社區裡面的人脈比爸爸媽媽還深,特別是在內城出生長大的小弟,總是知道哪裡可以蹭糖果吃。
孩子曬得這麼黑,阿嬤從屏東來宜蘭看孫子,說你們三個就這樣騎著腳踏車到卡稻農基地喔?
「對阿~不然咧?」
「路上車子那麼多,你們都不知道危險!」阿嬤氣急敗壞的說,爸爸又被念了一頓,都已經住到鄉下了,還是擺脫不掉阿嬤的碎碎念魔法攻擊。
說實話,關於教養,即使結婚邁向第十二年了,無論是哪一種教育系統,其實都有實驗的成分,該加多少的謹慎?該加多少的放鬆?該加多少的規矩?該加多少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也還在學習,有時候小孩騎著腳踏車不見蹤影了,我跟雅琳只好挨家挨戶的問鄰居小孩有沒有跑去他們家看電視,所以我們家的時間永遠是在參考,因為你不知道下一秒還會發生什麼事情?
有一次父子四人一整排就走在基地旁的灌溉溝渠上,一路要從田區走回基地,突然姊姊大叫:「弟弟掉下去了!」
就看到走在最後面的弟弟掉到灌溉溝渠裡,吃了好幾口水,拼命的掙扎,隨著水流慢慢地飄著。
然後,爸爸走到弟弟掉下去的地方,脫下鞋子,跳到溝渠裡(水深到膝蓋上面一點點),抓著小孩的衣領把人撈起來。
小弟全身溼答答,兩條腿張得大大的跨在爸爸身上,一行人爬上灌溉溝渠,繼續走回基地,我們的心臟大概就是練出來的。
當孩子這樣長大,做為父母該拿捏的尺寸到底在哪裡?可不可以打架?可不可以罵髒話?可不可以說謊?可不可以不彼此相愛?我真的也還在學習怎麼面對這樣樸實又真實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