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筆記】我們這一代人對世界的定義,決定孩子的眼界。

卡稻農遊憩設施-攀爬架

我們這一代人對世界的定義,決定孩子的眼界。

最近知名電視節目「叫我野孩子」製作人芝安聯繫洧齊,緣起半年前,孩子們騎著腳踏車去住家附近推行樸門農法的生產基地看一隻眷養耕牛:「小花」時偶遇了芝安,孩子們眉飛色舞地介紹卡稻農,非常活潑,講話條理清晰,剛好他正在進行一個由文化部補助的兒童節目,叫「ㄟ!跟你說個祕密」,一集12分鐘,主要是紀錄國小兒童的日常生活,從中找到屬於他們的議題,看看能否以「野放自然」的教育理念記錄三個孩子。

於是,芝安約我們到家裡吃飯並和工作團隊認識,討論拍攝計畫,我對芝安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熱情,有著台北居民特有善於拿捏人際分寸的能力,各方面禮數考慮周到,儘管我們忙於工作一身髒亂又遲到,而且還兩手空空到訪,在敏感議題的分享過於主觀,夫婦倆還是笑容相迎,導演的表達清晰,讓我們很佩服,放心的把拍攝工作交給他們,時間很快就敲定了。

當日,芝安帶著孩子們早餐,開始兩個整天的拍攝計畫,他們去卡稻農基地玩漂漂河、划獨木舟、爬樹、瞭望台射箭、田區撿福壽螺、騎腳踏車去無過基地為小花吃草、然後又跳到灌溉溝渠裡玩水,第二天晚上拍攝我們吃晚餐、摺衣服、家庭研讀、睡覺的日常生活。

其實,當芝安提出要求時,我有很認真思考,什麼是:「日常生活」?家裡有打工換宿或實習生一起用餐算不算日常生活?工作忙碌時,孩子跟爸爸一起搭建瞭望台算不算?或者是爸爸上課時,孩子在旁邊玩算不算?

對於我們這樣典型「密集教養」的父母,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多挑戰,我們的孩子不上幼兒園,幾乎24小時都在一起,生活中各個面向如何詮釋跟平衡,甚至是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人,夜深人靜時一直是夫妻兩人的思辯核心。

「想要在離開前,好好陪孩子玩一下。」:原以為還有第三天的拍攝計畫,孩子回來分享才知道,火箭與可樂哥哥這樣說。

我很感謝這種半紀錄片式的拍攝,我重新省事家庭決定搬到宜蘭後這五年的點滴,基於想要陪伴孩子成長的初衷,雖然沒有做得很完美,但是基本都有做到了,在物質世界跟心靈世界,我們夫妻都很努力幫孩子撐起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壓力我們承擔了,孩子也確實都長得很好,但是也確實不清楚他們與其他孩子的差別,人們的稱讚到底是客套?還是真心觸動他們,我也無法分辨,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我們夫妻一直在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身為父母,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我還可以怎麼做?

幾年前,我們因為想給孩子好的環境成立了卡稻農,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想讓卡稻農穩定下來,進而提高家庭的經濟韌性,因此投注很多時間跟精力希望卡稻農成長,幸運的是,在多數定位上我們做了正確的選擇,然而隨著卡稻農訂單增加了,夫妻二人變相地投入更多時間維持卡稻農的運作,就像轉動後停不下來的齒輪,現在的我,認真思考如何調整齒輪轉動的速度。

無論如何,我對世界的定義,決定孩子的眼界,而我理解的世界,是一個做自己認同的事情,整個世界會創造其他需要的部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