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卡稻農X慈心華德福】我們家庭為何移居宜蘭?

20201119內城新生活 張洧齊全家福 蘭陽博物館

每一戶噶瑪蘭族干欄式家屋外,都會種上一株刺桐樹,樹皮綠灰色,新枝有細刺,老幹有刺瘤,葉子圓大而尾尖。

春寒料峭的日子裡,噶瑪蘭族的勇士看到光禿禿的枝椏上艷紅如天堂鳥般的刺桐花盛開綻放,就知道飛魚洄游到東海岸了,他們祈求祖靈保佑出海平安,然後一無反顧地踏浪出征。

新生報到

這一刻,孩子等待了四年。

「要上學了,你有什麼感覺?」:聯合班親會回來,爸爸牽著孩子的小手,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討論如何準備入學用品,結束後影印一份交給孩子保管,提醒他完成打勾,順便關心一下小腦袋正想什麼。

「有一點點開心,我覺得上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最想要運動,因為很好玩又健康;也有一點害怕,因為我不知道學校裡有什麼。」:孩子仰頭看著爸爸回答。

於是,孩子挑了一個喜歡的書包,然後隨媽媽去家樂福購買跳繩,在稻田間撿拾石頭當數珠,又到如玉老師家製作蠟筆蠟塊筆袋,還有菜瓜布、手帕、牙刷他都拿著清單一點一點準備著。

初識華德福

2011年,我是派駐宜蘭的教會傳教士,有一次前往慈心拜訪吳珈瑄老師,路過冬山紅色拱橋,看著蜿蜒的綠岸襯著蔚藍河道一路連綿入海,頓生嚮往,因為我不記得在西部有看過這樣的河流,微風襲來,我在橋上佇立閉目,享受片刻療癒。

那是初夏某個放學的午候,我沿外圍踩著鬱鬱蔥蔥的小徑,樹木婆娑起舞,驚豔於小學校園有這樣起伏的地勢,幽靜中我像穿越時間凝結的結界,抵達魔法學校的一隅,諾大的落地窗像玻璃瓶壟罩著生機蓬勃的大會堂,風聲渲染著孩子們的嬉笑,牆壁被空氣中滿蘊光芒染成各種溫暖的顏色,和諧又充滿力量。

上蠟的木地板折射陽光,懸絲動物偶相視而笑,我在大教室與吳珈瑄老師盤腿而坐,他送給我一本書:「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接著暢談華德福教育理念。

「我們必須有一種教育體制,不是按照規則來辦理的,而是根據真正在眼前的孩子,對人的理解,從對人的理解發展出來認識孩子,並且從孩子身上讀出每天、每周、每季、每年要做什麼。」:他轉述施泰納的話。

乍聽幾個禮拜的課程只上一首詩,且應用在中文、數學、音樂、舞蹈的教育方式,內心十分震撼,因為我的童年從未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而多是在枯燥乏味的試卷中自我馴化,只因為這是那個時代最廉價的平安。

恆春張家子孫

我是恆春張氏家族第十一代子孫,陳耀昌「魁儡花」筆下的土生仔,清朝光緒年間六代祖張文珍在縣城北門外大石東畔睡虎穴上蓋了一廳五間的瓦厝,外圍是兩層緊實包裹著一家生活空間的刺竹塹,靜謐而安詳,長輩自幼告誡子弟若吵醒睡虎會吃子孫,伴虎相安就會生虎子,有別於習俗,我們的家規是婚喪喜慶不能燃放炮竹與喧嘩。

政權更迭,百年來家族成員背負著生虎子的期待,我也在時代氛圍中經歷體制教育的洗禮,然而大人的期許只是將我的靈魂禁錮在嬴弱的身體裡,多有磨難,一路走來步履蹣跚,孤獨而傷痕累累。

慈心的拜訪在彷彿夢境中倏然別離。

多年婚後,與妻子再次造訪校園裡那顆大榕樹,取得孩子教育規劃的共識,並且開始每月從恆春遠赴台中磊川娃德福幼兒園參加華德福幼教師資培訓,歷時三年畢業。

移居宜蘭

2019年,我們帶著孩子遷居宜蘭內城,為孩子入讀慈心做準備,並在兩百甲楊文全先生邀請下投入友善耕作,我們以宜蘭淨水廠、內城山腳田區為據點推動自然農法,雖然土地貧瘠、灌溉不便、農機行駛困難,然而正因為一般農人不喜歡,才有機會延續傳統的農田生態,成果斐然。

第二年,宜蘭農村文化底蘊觸動我們應用在墾丁國家公園擔任生態解說員的經歷推出食農教育體驗遊程,願景是「以一個世代改變人們對待土地的方式」。

噶瑪蘭族勇士

首次拜訪慈心華德福小學後,我也默默在心中種下一株刺桐樹,就像那噶瑪蘭族人,期盼一覺醒來,屋外繁花盛開,艷紅的花色、崢嶸的花形,提醒我下海捕捉飛魚的季節到來,只因我也是一個抬頭仰望天空,內心有憧憬的勇士。

生命歷程如同四季轉動,不變是在那羈絆之中,內在逐漸被淘洗成為完整的人,如同張純淑老師在「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中所說,「剝殼」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發展工作與生命的關係。

這一刻,爸爸等待了十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